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17706423992
循环水量(Q):这是计算加药量的核心依据,需提供系统设计循环水量(单位:m³/h),若实际运行负荷波动较大,需注明最大、最小及平均循环水量;
保有水量(V):系统内总存水量(单位:m³),影响药剂初始投加量与补药频率,需包含冷却塔、管道、换热器等各部分水量总和;
运行温度(T):冷却塔进出口水温及环境温度,高温环境下药剂降解速度加快,需选择耐温性更强的装置组件;
补水水质:提供补水的硬度(以CaCO₃计)、碱度、Cl⁻浓度、pH值等指标,水质差异直接决定药剂类型与加药浓度。
防腐蚀需求:若系统存在碳钢、不锈钢等多材质设备,需控制腐蚀速率(碳钢≤0.075mm/a,不锈钢≤0.005mm/a),此时需重点关注缓蚀剂加药精度;
防结垢需求:高硬度补水系统易结垢,需控制换热器管壁结垢速率≤0.03mm/a,需匹配能精准控制阻垢剂投加量的装置;
微生物控制需求:开放式冷却塔易滋生军团菌等微生物,需控制异养菌总数≤10⁵个/mL,需选择支持氧化性与非氧化性杀菌剂交替加药的装置。
安装空间:提供装置安装区域的长、宽、高尺寸,若空间狭小,可优先选择集成式紧凑型加药装置;
电源与水源:确认现场电源规格(220V/380V)、水源压力(≥0.2MPa)及接口位置;
运维能力:若现场运维人员较少,需选择自动化程度高、具备远程监控与故障报警功能的装置,降低人工干预频率。
容积计算:通常按系统单日最大加药量的1.5-2倍确定,公式为:溶药箱容积(m³)= 单日最大加药量(L/d)×1.5 / 1000。例如,单日最大加药量为400L,则溶药箱容积建议选择0.6-0.8m³;
材质选择:若投加酸、碱类腐蚀性药剂,需选择PE(聚乙烯)或PP(聚丙烯)材质;若投加氧化性杀菌剂(如次氯酸钠),建议选择PVC材质;若投加缓蚀阻垢剂等中性药剂,可选择普通PE材质。避免使用碳钢材质,防止药液腐蚀箱体。
流量范围:计量泵的额定流量需覆盖系统最大加药流量的1.2-1.5倍,确保负荷波动时仍能精准投加。例如,系统最大加药流量为50L/h,则计量泵额定流量建议选择60-75L/h;
压力等级:计量泵的出口压力需大于系统加药点的工作压力(一般冷却循环水系统加药点压力为0.3-0.5MPa),建议预留0.2MPa以上的压力余量;
调节方式:优先选择变频调节或电磁隔膜式计量泵,可实现流量的连续精准调节(调节范围0-100%),相较于机械调节更适应系统负荷变化。
搅拌方式:投加固体药剂(如缓蚀阻垢剂粉末)时,需选择桨式搅拌器,搅拌转速建议为60-100r/min;投加液体药剂时,可选择涡轮式搅拌器,转速可适当降低至40-60r/min;
功率选择:搅拌功率与溶药箱容积相关,一般按0.5-1.0kW/m³计算,例如0.8m³溶药箱可选择0.5-0.75kW的搅拌电机。
控制逻辑:基础型可选择“时间控制+液位控制",即按设定时间间隔加药,同时监测溶药箱液位,低液位时报警;进阶型可选择“在线监测仪联动控制",如连接ORP仪(控制杀菌剂加药)、pH计(控制酸碱加药)、电导率仪(控制排污与阻垢剂加药),实现根据水质参数自动调节加药量;
附加功能:建议选择具备数据记录(存储≥3个月运行数据)、远程通讯(支持4G/Modbus协议)、故障报警(计量泵故障、液位异常等)功能的控制系统,便于远程监控与运维。
第一步:算清基础账:全面收集系统循环水量、保有水量、补水水质、控制目标等基础参数,明确核心需求;
第二步:配好核心件:根据基础参数匹配溶药箱容积与材质、计量泵流量与压力、搅拌系统功率、控制系统功能,确保各组件性能与系统需求匹配;
第三步:验证实用性:结合现场安装条件、运维能力及案例经验,验证选型方案的可行性,规避“过度配置"或“配置不足"的问题。
上一篇:没有了